Search


【編輯實務1】為什麼要「畫版型」?
**
「我知道版面設計出來會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編輯實務1】為什麼要「畫版型」?
**
「我知道版面設計出來會是什麼樣子,我不需要看到更多細節,也可以得出一個視覺判斷。」~《紐約時報》版面設計主任湯姆‧鮑德金(Tom Bodkin)

這種對最終呈現樣貌的想像與預見能力,是各行各業專業工作者積累一定能量後的自然展現;這部分,我在上一篇「通靈編輯人」已經談了一些。

這裡想簡單聊一聊的是,「畫版」在編輯流程的重要性。因為我相信,從小到一張一頁的行銷稿,大到一套龐雜的雜誌封面故事,「畫版」對提升作業效率和品質都是十分重要的。

一、傳統編輯流程是流水線式的,想想一般報社的作業情況就可以了解:記者交稿>>主編篩選(用不用、作大作小)>>編輯下標>>攝影配圖>>美術排版。

依據這種單線流程,任何工作者都只能等到前一個工作者交付內容後,才能知悉自己的工作需求;例如,美術編輯在拿到稿子之前,是不會知道任何作業方向的;只有在拿到稿子之後,才能開始構思版型樣式。

二、「畫版」可以打破這種低效率的工作形式,讓編輯團隊「共時性」地進行作業。

「版型」是最終呈現給讀者樣貌的預示,所以很適合作為編輯團隊對內勾勒共同工作圖像的基礎,並以此同步展開作業,而不用擔心作業啣接落差或失誤的問題。

三、這種對共同工作圖像的勾勒,也可以增加編輯團隊的「和諧性」,避免截稿期的衝突──記者不爽他精闢的文字被刪,攝影不爽辛苦取得照片被作小,美術委屈能力無法發揮;然後,一改再改。

「畫版」可以事先有效地分配文字(記者)、影像(攝影)、視覺圖表(美術)的工作份量;編輯團隊彼此很清楚,在這個報導議題上,各自扮演的角色,以及可能發揮的能力,或進一步的工作要求。

四、「畫版」也是針對報導議題最後資源的再盤點,文字的內容如何?影像的品質如何?視覺化構圖的可能性如何?在既有的資源下,如何作最佳的呈現?

以《紐約時報》這則報導為例,如何處理一紙「視覺單調的文件」在版面上的份量,當然還需斟酌其它現有「編輯要素」(文字的、照片的、視覺圖表的)的品質。

五、「畫版」會議應由編輯(製作人)主持,其他相關人員同共參與。如《紐約時報》的版型構成討論會,是由執行主編(總編輯)巴奎特(Dean Baquet)主持,最後並由他拍板決定。

但無論如何,一位專業的版面設計師,在所有工作的議題上,必然可以提出自己的專業建議,供編輯團隊討論,甚至說服大家。

六、「版型」是內容與形式角力的擂台,倒底是「內容決定形式」,還是要用「形式框架內容」,這其間的尺度如何拿捏,除了該議題的編輯要素(文字的、照片的、視覺圖表的)品質外,其實更多的是涉及媒體屬性與定位的問題。

七、但無論如何,台灣大多數編輯人應該放棄「文字霸權」的思考,則是「畫版」心態的一個普遍要求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編輯」,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,它既啟蒙世界,也發現了自己。
View all posts